德国国旗德国位于欧洲西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邻北海和波罗的海与北欧国家隔海相望。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理和联邦部长若干人组成,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德国被公认为欧洲四大经济体当中最为优秀的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是当今欧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强国。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世界第二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三大商品进口国,同时在医学研究、技术创新等多个领域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0年10月3日,冷战以来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
国名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德语中表记为“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通称Deutschland、简称BRD。Bund是联邦的意思、Republik是共和国的意思。Deutsch的原意是“人民”,所以德国又可称为“人民之国”。而英语中对德国的称呼“Germany”则是来源于日耳曼人。汉字文化圈中,中国称其为德国。而日本称其为“独逸”或“独乙”,简称“独”。朝鲜在1883年和德国建交,本来随中国称为德国(덕국),随着朝鲜脱离中国独立且被日本殖民。20世纪以后便改称为独逸(독일)了。
国旗 呈横正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自上而下由黑、红、金(黄)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三色旗的来历众说纷纭,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纪的古罗马帝国,在后来16世纪的德国农民战争和17世纪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代表共和制的三色旗也飘扬在德意志大地上。拿破仑后,一位诗人见到一个穿黑披风佩挂红色肩章及金色纽扣的学生义勇军时,唱着“黑色象征悲悯被压迫的人们,红色是争取自由的心情,金色是理想和真理光辉的表征”,于是以黑、红、黄三色旗作为统一的德国的国旗。后多次改制。1918年德意志帝国垮台后,魏玛共和国也采用黑、红、黄三色旗为国旗。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依然采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三色旗;同年10月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采用三色旗,只是在旗面正中加了包括锤子、量规、麦穗等国徽图案,以示区别。1990年10月3日,统一后的德国仍沿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旗。三色国旗可在机场、宾馆、宴会和其他场合悬挂。联邦政府机构和驻外使馆等悬挂带有黑鹰图案的国徽。
国徽 为金黄色的盾徽。[1]盾面上是一头红爪红嘴、双翼展开的黑鹰,黑鹰象征着力量和勇气。 1950年制定的德国国徽也是历史的产物。其图案为一枚土黄色盾徽上绘一只风格独特的黑色雄鹰,鹰的喙、爪均为红色。这一图案最早出自于十二世纪的霍亨索伦家族,该家族曾统治普鲁士,后来成为德国皇室。以雄鹰入图,早在九世纪就已经出现。据说,该图案是由法兰克国王查理一世的军队从罗马帝国传入德国的。
国歌 《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歌词是奥古斯特·海因利希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1798年—1874年)于1841年撰写的,曲调采用“交响乐之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1809年)所创作的歌曲《上帝拯救弗朗是皇帝》的旋律。1922年在纪念魏玛共和国成立三周年之际,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将“德意志之歌”升格为国歌。1952年,在联邦总统豪伊斯和联邦总理阿登纳之间的一次通信中,这首歌重新被承认为国歌。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和联邦总理科尔在1991年8月的通信中确认了“德意志之歌”对统一的德国的传统意义。
国花 矢车菊,又名蓝芙蓉、荔枝菊、翠蓝,属于菊科。经过德国人多年的培育,这种“原野上的小花”已经有浅蓝 德国国花:矢车菊 、蓝紫、深蓝、深紫、雪青、淡红、玫瑰红、白等多种颜色。头状花序生在纤细茎秆的顶端,仿佛一位隽秀的少女,向着“生命之光”——太阳,祈祷幸福和欢乐。矢车菊是德国的名花,德国人用她象征日耳曼民族爱国、乐观、顽强、俭朴的特征,并认为她有吉祥之兆,因而被誉为“国花”。
国鸟 白鹳,一种著名的观赏珍禽。在欧洲,自古以来白鹳就被认为是“带来 德国国鸟:白鹳 幸福的鸟”,是吉祥的象征,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是专门来拜访交好运的人的。白鹳被选为国鸟后,不少德国家庭特地在烟囱上筑造了平台,供它们造巢用。
国石 琥珀,琥珀的英文名称为Amber,来自拉丁文Ambrum,意思是“精髓”。也有说法认为是来自阿拉伯文Anbar,意思是“胶”,因为西班牙人将埋在地下的阿拉伯胶和琥珀称为amber。中国古代认为琥珀为“虎魄”。
重要节日 国庆日,10月3日 纳粹受害者纪念日:1月27日 民主日:5月7日
国家政要 总统约阿希姆·高克,2012年3月18日当选;联邦议院议长诺贝特·拉默特,2005年10月18日当选;2009年10月27日再次当选;联邦总理安格拉·默克尔,2005年11月就职,2009年10月连任总理。2012年2月17日,克里斯蒂安·武尔夫因经济丑闻辞职。
人口 约8200万,主要是日耳曼人,有少数丹麦人和索布族人。有725.6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8.8%。居民中30%信奉新教,31%信奉罗马天主教。德语为通用语言,也是该国的官方语言。
首都 柏林 ,人口340.5万(2007年12月),年平均气温约8.6℃。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欧洲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河港。
位置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国界线长3757千米,海岸线长2389千米。德国面积的53.5%用于农业,29.5%是森林,12。3%用于居住和交通,1.8%是水域,其余的2。9%是荒地。
地形 德国地势北低南高,呈阶梯状,可分为四个地形区:德国北部是平均海拔不到100米的平原,是波德平原(中欧平原)的一部分,临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势低平,气候夏季凉爽,冬季阴冷,土壤较为贫瘠,主要利用草场发展畜牧业,也种黑麦、燕麦和马铃薯;中部是由东西走向的高地构成的山地;西南部是莱茵河谷地区,莱茵河两旁谷壁陡峭的山地为森林和高山牧场;东南部是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河谷地带日照时间较长,土壤肥沃,盛产烟草和葡萄等水果和用于酿造啤酒的啤酒花,阿尔卑斯山脉中的楚格峰(海拔2963米)是德国境内的最高峰。
水文 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运河众多,河网密布,水运发达。 德国的主要海洋是北海和波罗的海。1995年1月1日起,根据1982年国际海洋法协定,德国在北海和东海的领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约22公里),其面积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2]
气候 德国西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往东部和南部逐渐过渡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多变,盛行西风。德国气温适中,气温变化不大,最冷的1月份平均在摄氏0度左右,山区约摄氏零下10度,12月至3月为冬季,阿尔卑斯山区冬季一直到5月,夏季平均在20度,最热月份为6月至8月。整体上平均气温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则更多。
资源 德国自然资源较为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三分之二的初级能源需进口。天然气储量约3820亿立方米,能满足国内需求量的1/4。硬煤探明储量约2300亿吨,褐煤约800亿吨;其他矿藏的探明储量为:钾盐约130亿吨,铁矿石16亿吨,石油5000万吨,天然气约5000亿立方米。东南部有少量铀矿。德国森林覆盖面积为1110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约三分之一。水域占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