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姜女文化现象的内涵和灵魂所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10/6 22:41:1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华夏百家 


 孟姜女画像   雍力(周捷)创作

(为孟姜女故居纪念馆所画的孟姜女画像)

  
华夏论坛
丝路论坛
雁翔论坛


 

论孟姜女文化现象的内涵和灵魂所在


周雁翔   郭成君


       孟姜女传说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蜚声中外,其原因在于她充分体现了其鲜明的人民性、深邃的思想性和高度的文学艺术性。
这些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紧密结合的不朽经典,大都是反封建的爱情故事。这四大传说虽是为情所致,为爱所起的发生在普通百姓中的感人事件,但其间每个故事都反映出大爱、大恨、大慈、大悲及其理想化的追求,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的东方传统爱情诠释得淋漓尽致。其中,“孟姜女传说”的题材尤为悲壮、和沉重。孟姜女传说表现的不仅是挣脱封建枷锁的爱情故事,它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其故事本身,超越了爱情本身。憎恨战争,希望和平是其内涵和灵魂所在,因此她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更深刻的思想性。也许这就是孟姜女传说故事穿越时空、历时最长、传播最广泛、最为普及、妇孺皆知、岁月演绎的重要原因之一吧?如果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是人民追求婚姻自由,反抗封建礼教的洪涛大波,而孟姜女传说则犹如冲击暴政,反对战争,希望和平的爆发的火山。
      孟姜女传说故事一直是以口头传承的主要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两千年来常传常新有口皆碑。在漫长的岁月中,各族人民不断地增加了许多美好的的愿望和追求,融合了许多爱恨情愫。年复一年的不断丰富,年年岁岁的不断演绎,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并不多见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深刻地内涵及其她无与伦比的社会性和广泛的人民性是其它文化现象所不能比拟的。
        神话了的孟姜女,从一个单纯的东方传统妇女的典型代表,演绎成一个伟大、神圣、厉害的东方女神的形象,正是有其深刻的内涵及其鲜明的社会性和广泛的人民性所决定的。何其伟大?让人世代传颂;何其神圣?宫室遍神州,膜拜冠华夏,香火两千余年鼎盛不衰。哪里有长城,哪里就有孟姜女;哪里有长城,哪里就有孟姜女庙和她不断的香火。孟姜女体现的是炎黄子孙的一种精神。何其厉害?敢和帝王叫板,敢和暴政抗争,倾诉了亿万人民的心声,眼泪能摧毁八百里长城。这些绝不是一个弱女子所为!此不正是广大人民心中所敬仰所期盼且代表了他们的美好愿望和精神的“神”吗?说她是东方女神,她可与希腊神话中的任何一位女神媲美,与美国的自由女神并论。孟姜女——东方女神!文化厚重,意蕴博大精深。孟姜女有口皆碑,穿越时空二千五百年,在几十个民族中广为流传,真乃人间奇迹。由此可见,她广泛的人民性与群众性及其代表性,是创造孟姜女文化现象这一奇迹的深厚的社会基础。
        大江波澜壮阔一泻千里在于源,大树茁壮成长枝叶参天在于根。
        孟姜女故事流传的如此广泛,如此深入人心,版本如此之多,是世界绝无仅有的,因此孟姜女故事及其传说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旅游文化开发热不断的上升,孟姜女文化自然成为开发的重点和热门话题。旅游文化是当今世界的朝阳产业,文化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闪射出金子般的光芒。时代告诉人们:文化不仅是产业最美丽的包装和最时尚的彩衣而且更是最富有魅力的产业灵魂。因此,孟姜女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又自然成为一个热点和争议的文化主题。
“孟姜女哭长城”顾名思义,孟姜女故事的流传与长城是不可分割的,首先,哪里有长城,哪里就有孟姜女故事在传播,二千年来万里长城万里孟姜魂,姜女庙、姜女祠、姜女坟等何止一处?东起勃海的山海关,西至大漠孤烟边沿的居庸关,一道秦长城伴随着孟姜女的传说一路从远古走来。然而,在神州东方一直默默沉寂于历史隧道中的齐长城,伴随着孟姜女文化的进一步发掘,更是大放异彩,虽然齐长城不论是从规模还是长度及其知名度都无法与秦长城相比,但谁也不可否认秦长城是齐长城的晚辈。齐长城蜿蜒齐鲁大地千余里,西起济州平阴县的滔滔黄河,东到青岛黄海之黄岛,是世界上最早的长城,素有中国长城之父的称谓。据《竹书纪年》记载:“周显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齐筑防以为长城”。修建长城非一年二年所能竣工,这说明齐长城当是公元前351年前的事了,或许更早些。就在这足足千里的齐长城沿线,关于孟姜女文化遗迹的传说比秦万里长城这方面的遗迹还多,原因何在?于是在学术界就有了孟姜女哭齐长城之说与哭秦长城之说的不同观点的分歧。
        长城是孟姜女哭长城传说故事的依托和载体,没有长城就没有孟姜女哭长城之说。千百年来,孟姜女实际已经成为长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长城文化一个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长城之魂。那么孟姜女究竟哭的是齐长城还是秦长城呢?无容置疑,凡有点常识的人都会得出结论:孟姜女哭齐长城在前,哭齐长城是源,而孟姜女哭秦长城在后,是孟姜女哭齐长城传说的继续的演变与演绎,它们之间,是根源与树干及其枝叶的关系。这好比是一条江河,开始都不是洪涛大波,巨浪滚滚的,大都是,有源头的细流微澜开始,在流淌的途中不断地注入新的支流才逐步形成波澜壮阔之势的。笔者曾考察过嘉陵江在秦岭深处的源头,在秦岭山巅深处的草丛灌木里,无数溪流在汇集着,犹如散头的麻绳,慢慢聚集拧在了一起,并在他穿越千山万岭的过程中,不断吸纳,不断地壮大才形成了浩浩荡荡的嘉陵江。无论谁问我嘉陵江的源头在哪里?我都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他:嘉陵江的源头在秦岭。同样有人问孟姜女传说的源头在哪里?我同样可以准确的说:孟姜女传说故事起源在古代的齐国,即今天的山东淄博。
2007年9月央视四台科普频道《探索与追求》栏目以《寻找孟姜女》为题,对孟姜女传说进行了客观、高度概括与宏观的重点报道中,也基本肯定了这一观点。笔者为此也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起早贪黑的奔波于齐长城,追寻孟姜女的传说踪迹,探其来龙去脉的原委,从孟姜女的历史记载到不同版本的传说;从孟姜女的原型到传说中的演变;从孟姜女文化现象到透析到这一文化现象的底蕴灵魂所在,可谓收获颇丰,领悟颇深。孟姜女传说与孟姜女文化是劳动人民共同的创作。她始终根扎于劳动人民的沃土中,是历代劳动人民用心血浇灌孕育的文化奇葩。这也许是她流传二千多年,不断丰满,盛传不衰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历代文人力不能及的事。
        孟姜女故事的原型记载最早是《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据史料记载,齐庄公五年(前550年)庄公为报六年前平阴战役之仇,率领大军偷袭晋国,晋国得到信息,加强了防范,无功而回,齐庄公伐晋未成,回师偷袭莒国(莒国,现莒县),齐将杞梁任先锋官攻打头阵,在且于城门外激战,杞梁战死于门下(莒县现存清光绪19年且于门遗址碑刻)。噩耗传到临淄,其妻孟姜女临淄城外迎丧。其妻迎柩至郊外,国君欲在郊外吊唁,孟姜女抵制不肯,要求按仪节到宫舍祭祀。刘向《说苑》和《烈女传》载:“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赴淄水而死”。这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始故事。
       其后,西汉刘向在《说苑》、《烈女传》中又增加了杞梁的妻子连哭“十日”以后,“赴淄水而死”的细节。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一书记载,内容与《左传》大体相似。但上述各书中指明杞梁姓范,更没有出现过“孟姜女”的名字。直至敦煌石窟发现唐朝曲子词,才见到最早记载孟姜女送寒衣赴长城,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增添了“送寒衣”的情节。
唐末《杞梁妻》一诗,说杞梁妻子为秦国人,她去长城哭吊丈夫,“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到了宋代,被广泛流传的杞梁开始有了姓,不过说法不一,有说姓范,又说姓万,又有说叫杞郎的,还有说叫喜良的。南宋郑樵曰:“杞梁之妻,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通志·乐略》)看来孟姜女哭长城是由杞梁妻哭城演变而来的,而故事的最后形成时间大致是北宋年间。
宋代以后,孟姜女的故事被编成评词话本,谱成歌曲杂弹,“孟姜女庙”里四时香火不断,前来立碑献匾、拜庙赋诗的上至皇帝,下至仕宦,孟姜女随之成为“贞烈女神”,被列入“二十四孝”中的二十一孝,神化成“七仙女下凡”。明代中叶,各地盛行为孟姜女立庙之风。
       元代,中国的民间剧种十分发达,出现了很多杂剧大家和脍炙人口的作品,像孟姜女这样富有生命力和创作空间的故事,自然也成为戏曲创作的源泉。范郎的名字从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到范杞良、范纪良、万喜良,出现很多种变异,故事的情节被铺陈得一波三折,与他们有关的其他人物,如范郎的母亲也出现在戏曲之中,使故事日渐丰满。
明清以来,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间仍继续发展演变。各地的口头讲述,把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或瓜)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所以叫“孟姜女”。孟姜女的故事不仅流传的时间漫长,受其影响的地域也十分广泛。不同的地方根据当地的民俗和民众的不同兴趣取向,对这个故事做了各种改造,使孟姜女的传说呈现出极其强烈的地域色彩。
我们已经知道了孟姜女是流传于民间的、是根据人们的意愿不断加工塑造而成的一个艺术形象。那么,研究她究竟哭的是哪个长城,就理应首先弄清楚她的生活原型杞梁妻哭的是哪个长城。也就是说摸清孟姜女传说的来龙去脉也是很有必要的。 孟姜女究竟是哪里人,说法不一,有人说她是湖南省澧县人,也说她是陕西省铜川人,也有人说她是河北省山海关人,还有说是湖北和江苏人的,但均误为秦之说,真正历史上的孟姜女实为春秋齐国人(今山东淄博临淄人)。笔者在山东齐长城脚下的涌泉村,听村民于莲香等声情并茂的演唱《十哭长城》:“一哭长城泪汪汪,点着银灯裁衣裳。未从下剪铰,思量郎身量,长短五尺寸,低头暗思量,不如亲眼见,哭坏了小孟姜。二哭长城泪纷纷,做就了寒衣停绣针。搬过容花镜,替郎试试新,不遂奴的意,不称丈夫心,手托寒衣痛流泪,眼前哪有穿衣人。三哭长城泪两行,清水洗手下厨房。待吃长城面,为奴来赶汤,待吃滋味好,加上葱和姜,待吃咸和淡,为奴先尝尝。吃什么好来道什么歹,眼含清泪哭下来。四哭长城泪潸潸,身穿一身白布衫。乌云盘龙髻,头戴雪花簪,罗裙正八幅,麻绳三尺三,扎点起来白似玉,点点珠泪湿布衫。五哭长城泪满腮,手托寒衣出门来。来此荒郊外,脚步实难抬,风吹黄沙土,凉风吹奴坏,眼望长城千万里,一步一声哭着来。六哭长城泪盈盈,来此万里一长城,来到城里头,一望无人踪,不知丈夫在何处,喊了十声无人应。七哭长城好心焦,三件寒衣一火烧。就地刮旋风,离地三尺高,左刮右边起,右刮左边飘,知道丈夫真魂到,寒衣好歹捎去了,我一年就是这一遭。八哭长城泪婆娑,狠心丈夫你听着,寒衣不随身,夜晚把梦托,寒衣待改样,夜晚和奴说,不和奴说和谁说。九哭十哭长城泪交流,日落西山哭泪休,祷告城墙你塌了吧,丈夫的尸首在里头,哗啦啦城墙四下塌,塌出了尸首没有数,咬开中指弹,鲜血往下流,祷告丈夫你显灵吧,指头好了我好磕头。虾腰就磕头,转身就要走,哪捞这样贤良女,哭到这里到了头。”这些唱词与曲调都是明显的山东淄博淄川一代齐长城脚下当地百姓的方言俗曲,听起来亲切实在,真实可靠。
       另外还听到了一首《孟姜谣》的当地俚曲,笔者记录并整理如下:“姜女寻夫到劈山,千里迢迢路艰难,秋风涟涟风瑟瑟,饥寒交迫晕道边。恩人孟氏来相救哇,姜女再生在人间,在人间。滴水之恩涌泉报,粒米之情满囤还,茅屋留下孟姜女,推磨推碾缝衣衫。劈山传颂孟姜情呀,涌泉长歌孟姜缘,孟姜缘。惊闻夫君修城死,孟姜哭到劈山关,悲痛欲绝肝肠断,泪尽血出呼苍天,山崩地裂雷声响,天河倾盆长城断,天河倾盆长城断,长城断。雨过天晴艳阳天,一道彩虹恋劈山。孟姜化神乘鹤去,留下传说伴涌泉,齐长城下孟姜庙,香火不断代代传。”这首《孟姜谣》,词曲均属于当地流传的民俗民谣的特征与特点。其中唱词中的劈山,就是矗立在山东淄博淄川淄河镇涌泉村与梦泉村之间得劈山岭,劈山岭上至今有保存完好的齐长城遗址,梦泉在劈山之阴,涌泉在劈山之阳。唱词中的涌泉,就是劈山齐长城脚下的涌泉村。这里是春秋齐国的屯兵守卫的边防,这里不仅有齐国大将军的演兵场,还有他们驻扎的兵营歇马堂等遗址。相传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就曾驻扎在这里,关于孙膑的传说与遗迹比比皆是。涌泉村基本有两大姓氏,孟姓和于姓祖居于此。笔者在涌泉采风久住,与村民结下了很深的友情,听他们讲故事,听他们说唱孟姜女,无不意味深长,娓娓道来。在他们指点下:抚摸齐长城,问讯齐长城坍塌断城处,拜祭姜女庙,瞻仰姜女石,参观孟姜女故居,走孟姜女大道,听姜女溪流水的欢唱,远望在劈山悬崖上若隐若现的孟姜女像,千手观音树下听村民讲述孟姜女被观音菩萨点化成仙的经过,这里的山山水水无不叠印着孟姜女的影子,回荡着孟姜女的声音与呼唤。
据刘向的记述,杞梁妻是枕着丈夫的尸体在城下恸哭,而后又投淄水而死的,因此,人们自然会产生一个推测:这个城应该距离淄河不会太远。 杞梁妻临终所跳入的淄水,就是今天山东淄博境内的淄河,它发源于淄博市南部的博山区,而后北上,流经淄川、临淄两区,最后从东营进入渤海。它几乎穿越了淄博南北,全长122公里,是淄博境内最长的一条河流。 由此寻找这个具备哭城与投河条件的地方,只有齐国临淄的都城与山东淄川淄河镇的劈山齐长城与邻近的城子村齐长城段了,劈山顶上有两块大石平台,当地人称为孟梁台,相传是当时人们为了纪念孟姜与杞梁命名并传承下来的。根据故事情节的描述,勘察千里齐长城,唯有在淄河镇劈山齐长城段最符合、最具备构成故事中的必要条件。因此说这里才是孟姜女传说故事的最早发源地。除此外不管是哪里的长城都无法能与此记载相符并能自圆其说。学者、书法家、民俗专家王颜山先生认为:杞梁妻哭城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它必然临近官道,第二它必须有长城,第三它必须靠近淄河,也就是淄水。而具备这三个条件的除山东淄博齐都临淄外只有山东淄川淄河镇的齐长城段了。况且,这里就是当年齐国驻军的兵营。那么,齐国大将军杞梁战死莒国以后,由南边官道运来,在这里停放,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一种推理。
       实际历史上的孟姜女姓姜而不姓孟,一说孟是排行老大的意思,因此姓氏前冠以孟,意思是姜家的长女即称孟姜女;二是说齐人姜女为寻修齐长城的夫君,置身到齐长城下病卧涌泉村头,被村内孟氏夫妇搭救,为报再生之恩,跪拜孟氏夫妇为义父义母,言道:“滴水之恩涌泉报,粒米之情满囤还”并冠以孟姓,由此村为“涌泉”村,女为“孟姜女”。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周成王实行分封制,齐地归属开国元勋姜子牙,姜子牙封齐建国成为气齐国的第一代国君。国君的的长女就叫孟姜(孟仲姿),她的丈夫就是《左传》记载的齐国将军范杞梁。姜女实属太公后裔。
一说起长城,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秦始皇时修的秦长城,也就是“万里长城”。这首先是秦万里长城规模巨大,又因秦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这一特定历史环境影响和后人对万里长城作为民族象征的宣传及其作为秦始皇暴政与徭役罪证的控诉等反正两方面的宣传所致。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少国家就有了修长城御敌的做法,而最早、最著名的当属齐国修的齐长城。这不仅是世界历史最早的长城,也是秦长城前最为壮观的最大工程,然而,千里齐长城与万里秦长城相比不论从规模还是气势都相距甚远,另外一个偏于东方的诸侯国的工程与一个统一大帝国举世闻名的国家工程的影响是大不一样的,加之齐长城比秦长城早了近半个世纪,更因为秦最后灭齐之后,为绝后患,将齐人迁移分散各地,齐在岁月的流水里渐渐淡化了,尘封了,渐渐被秦帝国与万里长城所掩盖和替代。此外的原因就是秦万里长城工程远比齐长城工程好大,服役的民工会更多,更艰难困苦,给人们带来的负担会更重,伤亡的人数会更多,诸如孟姜女这样的悲惨遭遇也会无数倍的增多,人民必然把无数的怨恨与愤怒都记在作为统治者的秦始皇头上,也一定会结合秦的暴政、奴役、苛捐杂税,种种压迫,从精神到舆论甚至行为上的不满与反抗,所以说到孟姜女哭秦长城时,已经不是一个孟姜女在哭了,而是一个被压迫的群体与阶级在哭了,这是历史造成的必然。也是孟姜女哭齐长城传说故事渐渐被秦长城替代的又一原因和必然。
       而真正有记载孟姜女哭齐长城演变到哭秦长城的转折是源自唐朝末年诗僧贯休的一首《杞梁妻》中唱到:“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开始的,由此这个故事就大变了,时代变了,地域也变了,情节也变了。”。我想这个僧人不会无缘无故的把这位齐国女子的故事一下子搬到了300年之后的秦朝,又把发生在齐国齐长城的事搬到了中国北方秦长城下。答案是非常明确的:诗僧的作品是根据民间百姓关于孟姜女哭秦长城现实的传说概括与总结凝聚自己的愤怒与同情形成了这首如同匕首和投枪的诗作。这说明了两点:一孟姜女哭秦长城的传说旷世已久,在唐之前就广为流传了,具体说应该自秦修长城时就开始了,并不是源自诗人的作品而始,只能说是可查文字记载的开始,这说明之前孟姜女故事都是民间口碑相传的。二是说明诗僧之作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当时唐末一个徭役繁重的特定环境里触动了诗人的伤感与愤怒,进一步激发出作者借孟姜女传说谴责秦始皇来抨击映射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不管怎么说,这首诗对孟姜女传说起了一个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并由此越传越广,穿越了千年的时空而不衰。诗僧贯休对孟姜女传说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
有些专家、学者否定孟姜女即《左传》中的“杞梁之妻”。认为在封建社会战事连绵,民不聊生,哭夫的题材十分常见。《左传》中也有记载,单凭哭夫这一论据,好端端的长城,竟被哭塌,实在是牵强附会。再说,把齐国的孟姜女误为秦国之事,把攻莒城改为修筑长城,不符合历史记载和情理,只是民间传说罢了。
       笔者以为这些观点不无道理,但是,我们决不能轻视了这些传说,实际在传承中的孟姜女传说中,孟姜女早已经不是一个单纯孟姜女故事的演变,而是历代千千万万个孟姜女的凝聚;是无数李女、张女、王女、刘女及其所有中华民族传统妇女在孟姜女形象中的汇集;是所有中国历史上东方妇女遭遇的融合与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将心中的千言万语寄托于孟姜女一身,以孟姜女抒发内心的情感,好恶,喜、怒、哀、乐;以孟姜女的歌哭痛斥封建社会的暴政、徭役、压迫、欺凌与苦难,同时将许多美好的愿望与追求寄予孟姜女一身,孟姜女是劳动人民塑造的代言人。孟姜女更是中国历史上劳动人民,特别是东方妇女塑造的自己形象的典型和典范。广大劳动人民不但塑造了孟姜女的光辉形象,而且还赋予神话了的孟姜女无比的精神和力量,在孟姜女形象与精神世界里凝聚与洋溢着劳动人的心愿和希望。这是中国历史过去现状的集结,更是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结晶,这也是孟姜女文化现象的底蕴和生命力灵魂的所在。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压榨下,呻吟中的劳动人民追求并不太高,他们只是想过上男耕女织的太平日子,只是想过上温饱与全家平安的生活就足够了。然而这种本能的、最起码的要求都不能实现,千百年来,这是他们世世代代的梦。因此他们痛恨封建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反对暴政,追求平等;反对奴役,争取自由;反对苛捐杂税,盼望买卖公平;反对压迫,争取自由幸福。这些难道不是孟姜女文化中现象底蕴中的呐喊与呼唤吗?
因此说,孟姜女在哪里哭长城并不重要;孟姜女是哪里人氏也没关系,在笔者看来孟姜女传说越广泛,越持久,越深入人心,洽洽说明孟姜女文化的魅力所在。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乃至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孟姜女已经成为世界东方的女神,是呼唤幸福、自由、和平的天使和女神。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已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她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如何传承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又如何弘扬长城文化与孟姜女文化?如何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放射出崭新的光彩?又如何在孟姜女文化里提取精华服务于时代的和平与和谐?打造出时代的孟姜女形象的文化精彩?这才是问题的症结关键。
       目前,山东淄博、河北秦皇岛、江苏苏州和上海松江、湖南津市以及陕西铜川,被学术界认定为孟姜女传说故事的五大重点流传区域,其实何止这些? 2006年6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淄博的孟姜女传说捷足先登、有幸获此殊荣。在此之后,我国其它几个孟姜女传说地也在积极申报。一个悠远的故事,如今仍是那么地美丽动听; 一首古老的歌,依然在人们的心中久久地传唱!古往今来,有哪种文化可与其相比? 文化是人民创造的,孟姜女文化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乃至世界文化遗产,而不仅仅是属于哪个地区和区域。孟姜女文化这篇大文章谁做好了才属于谁。您可以做,我可以做,谁都可以做。关键是做好,做大,特别是推陈出新才是孟姜女文化的根本。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从《左传》里短短的几句话演变而成,二千多年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真正的历史记有文人记载并不多,而是依靠广大劳动人民在华夏大地上口碑相传和民间艺人总结改编的说唱,不胫而走,不翼而飞的穿越了历史的时空与国界,代代相传,岁岁演绎,不断丰富,不断充实,这不论是从历史的时间性还是广泛性及其家喻户晓的人民性都是个无与伦比的奇迹。

      如何让我们的东方女神走向世界,又如何在孟姜女文化现象里透析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并从中汲取灵魂的精华,让孟姜女文化更好的发扬广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神圣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


  

       世界长城之父————齐长城

  

  齐长城下的孟姜女故居正门